健 康 大 法

──自然心理社会协调法

第二章 新的物质世界图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何有缘   潘朝东 著
自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附录] 返回目录

理想健康法是每一个关注人类健康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努力寻坟的目标。但是,按照现有的医疗思维模式和治疗方法,要全部满足“五性”标准是非常困难的,有必要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
和现代物质观

一、人体自愈能力是健康的根本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抗病能力,诸如人体皮肤、粘膜的保护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机体的代偿适应、修复机能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许多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在无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大多可以不治而愈。有时候单靠机体的自愈能力,并不能战胜疾病,特别是一些威胁生命的急病、重病,这时就要求助于药物、手术和其他医疗手段。但是,“任何有效的治疗,说到底,都不过是帮助病人自身战胜疾病,为机体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疾病的痊愈,终归离不开机体自身的免疫、修复、适应等机能。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性肺病,虽然它能抑制或杀灭致病菌,如果没有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以及对病变组织的吸收与修复能力,机体仍然不能恢复健康。外科手术可将局部病灶切除,要是没有机体的修复能力和代谢能力,不但得不到痊愈,而且会产生不良后果。此外,有些病人匀治不愈,并非没有特效疗法,机体所以难以恢复,往往是各种原因使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过于低下的缘故。这些都说明自愈能力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⑴因此,因强机体的自愈能力是寻找理想健康法的根本所在。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代中国人民朦胧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有一种叫“气”,就能治很多病。气功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保健方法,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对气的本质没有搞清楚,练功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治疗的效果千差万别。有的效果明显,有的人无效果,还有的人练出了偏差,走火入魔甚至死亡。只有对气的本质有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并找到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得气”方法,才能使“气”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气的认识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用来表达宇宙物质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密切相关的。传统哲学中气的概念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涵义,其中老子的说法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看来,天地产生以前,存在一种叫道的物质。“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气,气化生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化生天地人,进而化生万物。万物都内在地包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使万物协和生长。”⑵老子以后,管子、董仲舒、张载等人也各自提出了对“气”的认识,但我们认为,他们的基本点都没有超出老子的范畴。 气作为贯穿于天地万物中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可是这种物质太特殊了,无形无状,看不见,摸不着,也不是物理学已了现的基本场。即使于最现代的科学仪器,也只能探知气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外在现象,如红外辐射、低频电磁效应、次声效应等。目前对气的本质认识缺乏清晰的概念。

三、现代科学的物质观

为了对气这个无形无状的物质进行分析朋必要回顾一下物理学对物质认识的演变过程。在物理学史上,物理学的物质观改变了两次:一次是由原子论的、粒子性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绝对间断的)到场论的、连续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绝对连续的)的过渡;另一次是连续的物质观被现代量子论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所取代。

1、经典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质观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原子,一切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牛顿从原子论的物质观出发,引进了度量物质的质量概念,建立了物体运动的三定律。欧拉、柏努利、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从牛顿的物质观和力学原理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物理学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理论为自然界描绘了一幅机械的世界图景:整个世界(包括人在内)被理解为大量不可分粒子的总和,这些粒子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作机械的位移,由物体之间通过真空瞬时传递的引力(牛顿的远作用原理)相互联系着。但是,机械图景在解释光和电磁现象方面遇到了困难,用不得已而引进的连续介质“以太”来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却与当时的光学实验的事实相矛盾(光振动是横向而不是纵向的,且振动的传播速度很大,而以太并不阻碍其运动)。在长期思考电磁现象本质的过程中,法拉第产生了必须用连续的物质观来代替粒子性的物质观的思想,引进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来描述电荷、电流中的力。他把带电粒子看作是在该处场强为无限大的一个点,认为场是根本的物理客体,而粒子不是。法拉第关于场的物理特性的直觉最后在麦克斯韦的光电磁理论中实现了。该理论认为,作为基本物质出现的不是在虚空中移动的不可分原子的总和,而是带有点状力心(电荷)的统一的绝对连续的无限的场,光是振动的电磁场在空中的传播。

2、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尽管19世纪物理学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必须克服两个“二元论”才有可能发展现代的物质概念。第一个是质量与能量的二元论,即把质量和能量看作是两截然不同的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克服了这个二元论,指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质量只是一种束缚能量的形式。第二个二元论是场和粒子的二元论,即通常所谓的波粒二重性。由经典场论(即电动力学)和量子理论融合而成的“量子电动力学”,成功地描述了亚原子粒子间所有的电磁相互作用。“量子电动力学显著的新特点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即是电磁场概念和作为电磁波的粒子形式的光子概念的结合。既然光子也是电磁波,既然这些波就是变化着的场,那么光子也就是电磁场的表现形式。因而,‘量子场’也就是量子或者说粒子形式的场。……经典力学中质密粒子和周围空间的对立在‘量子场论’中被完全消除了。量子场被看作是基本的物理实体一个在空中无所不在的连续的媒介。粒子仅仅是场的局部的凝结,是聚散着的能量的集合体,因而粒子失去了独自的特征而消溶在作为其基础的场中。”

量子场论物质观的特点表现在,即使粒子在其中不存在的时候场也存在,场的这种状态叫做非激发态(“零”激发态),它被不完全确切地称之为真空。物理真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一种状态,而是蕴含着粒子世界的所有形体。真空绝不是物理实在的最“贫穷户”,在一定意义上是最“富有”的户,这是以真空具有高度混沌和不确定性的一类“潜存在”为条件的;潜在(虚)意义上的真空包含有一切可能的粒子和状态,它们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从真空中产生出来。真空确实是“有生的空”,是在无休止地产生和湮没(粒子)的节奏中脉动的“空”;真空的动力学性质的发现被许多物理学家看作是现代理物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3、统一场

场是物质客体的基本实在,这是量子场论的基本原理。到目前为止,物质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可用四种基本场来描述:引力场、电磁场、强力场和弱力场;因而大自然中相应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喜欢追求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早就有一个夙愿,最好有朝一日能把支配大自然的几种基本力都统一起来。19世纪中叶,法拉第、麦克斯韦完成了电力、磁力和光的统一,在物理学的统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67年,温泊格、萨拉姆、格拉索完成了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他们所使用的规范场的概念还产生了解释强力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现在不少物理学家正努力把弱—电磁力与强力统一起来,以便最后实现爱因斯坦统一自然界所有基本力的大统一梦想。

4、现代物理学从三方面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量子场论的世界图景:


  ①、基本的物理实体是量子场一个在空间中无所不在的连续的媒介,粒子仅仅是场的局部的凝结,是聚散着的能量的集合体。
  ②、真空是量子场的非激发态(“零”激发态),蕴含着粒子世界的所有形体,在适当条件下,虚粒子可以变成实粒子。
  ③、各种不同的场有可能统一成一个唯一的、基本的场,它将符合所有物理现象。

以上三点结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的概念有惊人的相似这处。老子认为“道”(也称“无”)虽然空,但潜含着无限的事物,这与物理学“真空是有生的空”的结论相似。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量子场(包括真空)是一个被严格规定的概念,仅被用来说明一些物理现象,而老子把“道”看作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基础、特别是社会现象的基础。

第二节 新的物质世界图景

量子场论在解释非生命物质现象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不能解释生命这类特殊物质的运动规律,因此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本世纪内,物理学家像剥一层层洋葱那样地“剥”出了五个物质层次----分子、原子、原子核、强子和夸克。四种自然力的传递者-------引力子(引力的传递者)、光子(电磁力的传递者)、弱胶子(弱力的传递者)、色胶子(强力的传递者),像四各万能胶水一样,把夸克和轻子这些基本砖石堆砌成了原子、分子、地球、宇宙以及生物高分子、细胞直至高级生物等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世办的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多种多样,都遵循着不同层次的物理化学运动规律。“作为自然界中高级运动形式的生命运动,是遵循理化运动规律发展起来的。物理、化学运动是生命运动的重要基础。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机理,是必须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的。但是,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点。低级层次是构成高级层次的基础、要素和成分;高级层次在低级层次的基础上产生飞跃,形成新质,出现新的规律。因此物理、化学过程只能说明人体的一部分规律,不能包括生命运动的全部规律,特别是不能包括生命运动所特有的那部分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正如高级的运动形成同时还产生其他的运动形式一样,正如化学作用不能没有温度的变化和电的变化,有机生命不能没有机械的、分子的、化学的、热的、电的变化一样。但是,这些次要的形式的存在并不能把每次的主要形式的本质包括无遗。”所以,生命运动不能还原为理化运动。生命运动与一般的理化运动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任何组织所以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是由于化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人类发现信息的重要性,只是近代的事。从认识物质,认识能量,发展到认识信息,是人类认识的第三次飞跃。…………发展到70年代,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已有人把信息作为基本参理来研究。他们认为形式、结构、差异以及类似的东西,比物质和能量更为基本些,而这些差异、结构和关系,正是用信息来表征的。”作为高级生命物质的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由神经、消化、呼吸、免疫、内分泌等许多系统组成。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的一切功能得以保持正常运行,是由信息调控的;在人体内传输、交换和贮存的信息,可以称为生命信息。生命信息贮存在有机大分子脱氧核酸dna中,dna在酶的作用下可以进行自身的复制或再现,将遗传信息一代一代传下去。 然而有两个问题一直使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①第一个dna分子是从哪儿来的(也就是生命的起源是怎样产生的)?②dna分子有条不紊地传递生命信息并不断进化的根本机制是什么?

二、结构场与绝对统一场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已提出了许多说法,如“自生论”、“宇宙胚种论”、“化学进化论”等。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起源是一种化学进化过程,有机分子是从无机物、水、氨、氢氰酸这样一些分子在紫外线和雷电作用下产生出来的。化学进化论是目前受到普遍赞同的理论,但它也只能解释构成生命的零散材料是怎样产生的,而不能解释是什么机制“组装”了生命,也不能解释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的问题。

至于生命由低级向高级形式进化的问题,也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生物遗传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中有两个巨大的未知因素。首先,我们不知道“由一个基因或基因群体所决定的结构功能发展,是怎样被组织起来,成为具有保证生存之综合能力的功能整体的;即使dna确实包含着已得到编码的信息,并能使这种信息在其后代的细胞中重新复制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解释这种信息产生的根源,也不能解释产生这种遗传密码的机制”。其次,进化论难以解释为什么千百万个个体的遗传变化(变异)能够趋向统一,从而产生出卓有成效且和谐协调的行动整体。“遗传信息虽可以受到环境(经验)的改变,但却是作为整体的种群变迁改变着个体,那么,孤立的个体经验是不能解释一个物种全体成员中的变迁的。相反,很多个体很可能具有类似的经验。这就揭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经验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而彼此分享(和传授)。这种经验分享有利于使基因在总体上保持和谐,……也许,经验只是一种催化剂,而经验交流却是进化变迁的根源。”因此,自然界中有可能存在某种交流经验的媒介。

为了解释生命起源及进化问题,我们假设自然界存在某种未知的力,叫结构力或称为自组织场。结构场是以产生信息、组织信息和传递信息作为其主要特征的。它不仅是生命产生及其有序演化的推动力,也是物理世界的有关粒子随机生灭的原因所在。

这样一来,物质世界的图景可用五种场来描述:引力场、电磁场、弱作用场、强作用场、结构场。现代物理学已经统一了电磁力和弱力,根据其发展趋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证明强力和电磁力也是一致的。自然界真正难以统一的是三种力:引力、电磁力、结构力。引力主要与物质的质量密切相关,电磁力主要与能量密切相关,而结构力主要与物质的信息密切相关。三种力各有侧重,差异较大,但最终统一成一个基本力,我们称这种最后的统一力为本体力,相应的场称为绝对统一场。

三、新的物质世界图景

根据前面的讨论,pic2-1.jpg我们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气”思想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结合起来,提出一幅新的物质世界图景及其相互的统一理论的构想(图2─1、图2─2)作一解释。

1、宇宙源

我们把绝对统一场形象地称为宇宙源,它是一具绝对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无穷大的宇宙本体。宇宙源虽然量切物质现象产生的根源和传递相互作用的载体但它是隐物质,并不直接参与各种显物质运动,而是通过一个“使者”-----宇宙流来起作用,这个设想完全是类比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而得出的。分子生物学认为,脱氧糖核酸dna分子虽然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它并不直接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而是把信息转录给核糖核酸rna,rna把从dna转录下来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的核蛋白体上,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块,rna起着遗传信息“邮递员”的作用。

2、宇宙流

宇宙流就是宇宙源的“信使”。pic2-2.jpg如果把宇宙源比作无比平静的大海,那宇宙流就是海面上的波涛;宇宙源是“隐宇宙”,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最稳定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方式,宇宙流就是“隐宇宙”的一部分偏离最稳定方式而表现出来的物质存在形式。现在的显宇宙是宇宙源对称破缺的结果。宇宙流虽然演化出了万物,影响万物,但其力量却来源于宇宙源的能量和信息。宇宙流是一种复合场,包括了引力场、电磁场、结构场等多种物质场。宇宙流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或“气”。

3、结构场

结构场是为了解释生命现象而引入的一个新概念。结构场以提供信息的方式影响万物,特别是生命物质。物理定律中的一切常数是由结构场决定的,生命信息的母体是结构场。我们可以用仪器探测到引力场、电磁场的存在,但很难探测到结构场的存在。就象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但把夸克从强子中分离出来是极少有可能的,“大部分物理学家现在相信永远也找不共产党夸克-----他们永久地被禁闭在强子中”。结构场不能独立存在,它是宇宙流的重要级组成部分;宇宙流通过结构场作用于万物(特别是生命物质),赋予万物以不同的信息和结构。

4、潜粒子

目前发现最基本粒子是夸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被发现,这些暂时未被发现的粒子称这潜粒子。

5、物质世界的三个区域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这三者所含数量不同的结果。宏观及宇观世界对质量变化敏感,微观世界对能量变化敏感,生物世界对信息变化敏感。

6、绝对统一理论

我们把某种能统一引力、电磁力、结构力和理论称为绝对统一理论,因而不是爱因斯坦当初设想的统一理论。目前已将电磁力和弱力统一起来,强力与弱---电磁力的统一不久也有可能实现,但要统一引力和电磁力甚至结构力,将不是近期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把还没有得到证明的统一理论在图2---2中用括号起来表示。新的物质世界图景的最大特点是把生命现象也纳入到一起进行分析了,从而拓展了量子论的适用范围。

四、宇宙源、宇宙流、真空和“道”

为了后面讨论问题的方便,有必要比较一下宇宙源、宇宙流、真空和“道”这四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宇宙源、宇宙流与物理真空

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对物理真空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真空由宇宙源和宇宙流两种物质层次构成,宇宙源是真正的非激化的量了场,真空的随机涨落是宇宙流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宇宙源、宇宙流与“道”

宇宙源与老子的“道”有相似之处,但有两占本质上的不同:

①、宇宙源是无穷大、不可分割的、绝对连续的宇宙本体,老子的“道”则含有“精微”物质。《道德经》第21章中写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意思是说,道没有具体的形态,只是恍恍惚惚,可是在惚恍之中仿佛又有形象,又有实体;幽深之中有极细微的东西。可见,老子的“道”更具有宇宙流的特征,是一种物质、能量、信息的混合物(复合场)。

②、宇宙源是一个被严格规定的物理概念,老子的“道”则是抽象多于具体,宇宙源是绝对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无穷大的绝对统一场,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给出检验它存在的方法;而老子把“道”看成是神秘莫测的东西。 宇宙源概念的引入,为我们探寻理想健康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作为万物之母的宇宙源,通过“信使”宇宙流创造了万物,当然也包括生命物质。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与宇宙流甚至宇宙源沟通,就会大大加强人体的生命活力,从而增强疾病态时的自愈能力。问题是怎样才能有效地与他们交通呢?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

小 结

1、人的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抗病能力,如免疫、修复、适应等机能,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许多疾病可以不治而愈。从本质上看,各种医疗方法的使用,都不过是为机体创造自愈的条件,疾病的痊愈最终要靠机体的自愈能力。 2、古代直共产党现代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朦胧认识到自然界有一种“气”物质,可以加强人体的自愈力。为了对“气”的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本章简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气”的认识的一些典型观点,回顾了物理学史上两次物质观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生命现象的特殊性,在现代量子物质观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生命现象的特殊性,在现代量子场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引入宇宙源、宇宙流和结构等概念,提出了一幅新的物质世界图景。新图景指出,自然界可能存在一种结构场(自组织场)作用于生命系统,该场以产生信息、组织信息和传递为其主要特征。但结构场难以独立存在,它只是宇宙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宇宙流是一种包含引力场、电磁场、结构场在内的复合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气”或“气”。宇宙流是万物之母----宇宙源的“使者”。宇宙源是绝对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无穷大的宇宙本体,是绝对统一场。它虽然是一切物质和生命现象产生的根源和传递相互作用的载体,但它并不直接参与各种显物质运动,而是通过其“使者”宇宙流来起作用。 3、宇宙源概念的提出,揭示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找一种比宇宙流(即通常所说的“气”)更高级的物质来加强人体的自愈能力,因而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掉“传统气功”的局限性,为探寻理想健康法指明了方向。

本章对宇宙源概念只是作了初步定义。随着讨论的深入,宇宙源概念将不断融进新的、更为实质的内涵,在第十章中将给出其完整的定义。

返回页首     返回目录